5月19日,晶澳科技(0024595.SZ)公告称,拟对公司一体化产能进行扩建,投资曲靖10GW高效电池、5GW组件项目和合肥11GW高功率组件改扩建项目,预计投资额102.9亿元。5月18日,公司宣布进军N型组件产品市场,并计划于今年三季度实现量产,产能1.3GW,今年底达到6.5GW,在2023年有15GW产能储备。
持续扩大产能及一体化规模,是组件企业晶澳科技持续发力之处。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,除此次公告的两个一体化产能扩建项目外,近十二个月内,公司已披露18个位于云南、安徽、江苏、山东、内蒙古等地的一体化产能扩建投资项目,投资规模达到68.08亿元。
“受上海疫情影响,公司位于上海奉贤区的工厂开机率下降,其它工厂均保持满产状态。截至3月底,公司的组件年化产能为40GW,整体产能利用率在90%以上,公司上游的电池、切片和拉晶产能保持满产状态。” 晶澳科技于5月18日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,目前公司的N型182组件处于小规模量产阶段,在建有6.5GW产能,会陆续投产。预计年底前可全部投产,待建的有15GW以上。
据年报信息,公司去年实现营收和净利润“双增长”。实现营收413.02亿元,同比增长59.80%;实现净利润20.39亿元,同比增长35.31%。
老牌组件企业晶澳科技主营业务覆盖硅片、电池片、组件及光伏电站,其中电池片、硅片等大部分用于组件生产。收入结构方面,公司的太阳能组件业务是主要营收来源,近几年来收入占比均维持在90%以上。海外营收方面,公司的境外业务营收占比超过总营收的六成。据PV InfoLink统计,公司2021年组件出货量25.45GW,位列全球第二,2022年一季度出货6.6 GW,位列第三。产能方面,截至2021年底,公司组件产能近40GW,硅片和电池产能约为组件产能的80%。
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,独立光伏组件厂商的盈利能力较弱,一般向上游环节延伸,通过一体化赚取上游环节价值。
“由于一体化厂商生产的硅片、电池均为自产自用,因此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,抵御外部环境冲击的能力也更强。横向对比来看,一般一体化程度越深的公司毛利率也越高。”德邦证券称。
研究机构以2021年6月末现货价格进一步测算发现,光伏产业链的利润主要集中在上游硅料和硅片环节。具体来看,硅料和硅片环节的毛利率分别为77.9%、18.9%,而电池和组件环节遭到一定程度挤压,电池和组件环节的毛利率仅为1.6%。
从一体化程度来看,单一组件环节毛利率仅约0.5%,“电池+组件”一体化厂商毛利率约为1.07%,“硅片+电池+组件”一体化厂商毛利率约为7.33%。
第一财经广告合作,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,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。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,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,包括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。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。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:021-22002972或021-22002335;banquan@yicai.com。 文章作者陆如意
关键字晶澳科技组件企业一体化
相关阅读工业生产新动能
03-16 09:57 上海: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重大项目集中签约 02-10 15:13长三角一体化在人才一体化方面是极其重要的,它包括金融的一体化、项目的一体化,它最终也离不开人才的一体化。
01-28 18:06增创绿色低碳发展新优势,蹄疾步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。
01-28 21:47深入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、实践应用和复制推广。
01-20 09:51 一财最热第一财经APP
第一财经日报微博
第一财经微信服务号
第一财经微信订阅号
第一财经VIP APP
点击关闭